漾
意思解释
漾
yàng基本解释
①水面动荡。荡~。
②液体溢出来。~奶。
③〔~濞( bì )〕a.水名,在中国云南省,澜沧江支流;b.地名,在中国云南省。
④方言,小的湖泊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古水名。漾水。
Yang River;
2.汉水上流,源出陕西省宁羌县北潘冢山。
3.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。
漾,漾水。出 陇西相氐道,东至 武都为 汉。
动词
1.水动荡。水面上起波纹;有细浪起伏。
涟漪繁波漾。
漾驰(水流平缓)
ripple;
2.因充满或盛满而溢出 。
碗里的汤快漾出来了。
overflow; brim over;
3.泛,荡 。
漾舟(泛舟);漾楫(摇桨。借指泛舟)
oar;
4.飘动;晃动 。
漾泊(犹漂泊)
wave;
5.抛掷;丢弃。
把一大块石头漾在奉符县河里。
漾开(抛开;离开);漾砖(投掷砖块)
throw;
形容词
1.水流长。
川既漾而济深。
漾漭(漫溢广远的样子)
(of river)long;
2.水起伏摇动的样子 。
漾驰(水流平缓)
ripple;
国语辞典解释
漾
yàng详细解释
副
◎水波摇动的样子。
南朝梁 · 简文帝《述羁赋》:“云嵯峨而出岫,江摇漾而生风。”
荡漾。
动
1.摇动船只。
唐 · 王维《蓝田山石门精舍》诗:“落日山水好,漾舟信归风。”
2.抛掷。
《董西厢 · 卷三》:“待漾下,又瞻仰;道忘了,是口强,难割舍我儿模样。”《水浒传 · 第八一回》:“两边都已会意,燕青便把索来漾将过去。”
3.液体满而溢出。
漾奶、漾酸水。
形
◎水流悠长。
《文选 · 王粲 · 登楼赋》:“路逶迤而修迥兮,川既漾而济深。”
名
◎河川名。即漾水。源出大陆地区陕西省宁羌县北幡冢山,为汉水的上游。
两岸词典解释
漾
yàng详细解释
1.(水波)轻微动荡。
春波荡漾。
2.(液体)满而溢出。
漾奶、漾溢。
3.《书》水流悠长。
川既漾而济深(《文选‧王粲‧登楼赋》)。
4.《书》摇动;晃动。
漾舟、酒旗轻漾。
5.用于地名。漾水,源于陕西宁羌,为汉水的上游。
外语翻译
- overflow; swirl, ripple; to be tosssed by waves
- Riffeln (S)
- se rider, débord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瀁
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餘亮切;《集韻》:弋亮切,𡘋音㨾 —— 水名。《說文》:水,出隴西氐道。《書・禹貢》:嶓冢導漾。
义又,水搖動貌。
义又,長也。王粲〈登樓賦〉:川既漾而濟深。
义亦作養。
考證
《說文》水出隴西氐道。
謹照原文氐改柏。
注解
〔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漾〕字拼音是yà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羕,五行属水。
〔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àng] ⑴ 水面动荡⑵ 液体溢出来⑶ 〔~濞( bì )〕a.水名,在中国云南省,澜沧江支流;b.地名,在中国云南省。⑷ 方言,小的湖泊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頁碼第360頁,第16字續丁孫
漾
異體𣻌
水。出隴西相道,東至武都爲漢。从水羕聲。
𤂡
異體瀁
古文从養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(相)《集韻》引(《說文》)作氐,與《地理志》、《水經》合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胤亮反頁碼第877頁,第3行,第1字述
水,出隴西柏道,東至武都爲漢。從水羕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漾出氐道縣,至武都爲漢水。」今《漢書》作瀁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877頁,第4行,第1字述
古文漾從水養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余亮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084頁,第1字許惟賢第911頁,第1字
漾水。出隴西豲道。東至武都爲漢。
段注豲各本作柏。字之誤也。今依《水經注》所引《說文》正。《前志》豲道屬天水。《後志》屬漢陽。漢陽卽天水也。豲道不屬隴西。當作氐道。乃與《漢志》合。《水經注・漾水》篇曰:許愼,呂忱,闞駰竝言漾水出隴西豲道。東至武都爲漢水。不言氐道。然豲道在冀之西北。又隔諸川。無水南入。疑出豲道之爲謬矣。按《禹貢》曰:嶓冢道漾。東流爲漢。又東爲滄浪之水。《前志》隴西郡氐道下曰:《禹貢》養水所出。至武都爲漢。武都郡武都下曰:東漢水受氐道水。一名沔。過江夏謂之夏水。二條相屬爲辭。隴西郡西下又曰:《禹貢》嶓冢山,西漢所出。南入廣漢白水。東南至江州入江。鄭注《尙書》道漾引《地理志》漾水出隴西氐道。至武都爲漢。至江夏謂之夏水。注梁州沱潛云潛葢西漢。出嶓冢。東南至巴郡江州入江。行二千七百六十里。又云漢別爲潛。其穴本小。水積成澤。流與漢合。大禹自導漢疏通卽爲西漢水也。班,鄭皆謂東漢西漢同出嶓冢。西漢者,別於漢而曰西漢。東流者,本無東偁。班志武都下云東漢者,淺人增字。鄭注云潛葢西漢,今《尙書・正義》倒爲漢西。皆非也。班,鄭所云今水道不合。故異說紛然。金氏榜禮箋曰:後儒言漢水源者,咸求之于嶓冢。榜以《漢志》攷之。嶓冢導瀁,惟据《禹貢》漢水言耳。周職方荆漢水,則不導源於嶓冢。故志於武都沮下曰:沮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。南至沙羨南入江,過郡五。行四千里。荆州川。《說文》、《水經》、《後漢・郡國志》皆云然。葢瀁水輟流。不與漢相屬。由來久矣。志言《禹貢》瀁水出隴西氐道縣,至武都爲東漢水。一名沔。過江夏謂之夏水。入江。此明《禹貢》漢水故道。若魏郡鄴東故大河,館陶屯氏河之類。班氏自謂采獲舊聞。考跡詩書。推表山川。以綴《禹貢》、《周官》、《春秋》,下及戰國,秦漢者如是。非謂漢代逕流之道。東漢水仍上受氐道水也。《水經》說西漢水曰:瀁水,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。東至武都沮縣爲漢水。東南至江州縣。東南入于江。瀁水旣輟東流。勢必西入。徒以氐道無可考見。後世莫能定其孰爲瀁水。而與東漢水不相屬。得《水經》校之益明。後儒考《漢志》不詳于漢源。求嶓冢不得。因旁漢水之山强名之爲嶓冢。亦近誣矣。《漢志》。《禹貢》嶓冢山,在隴西西縣,西漢水所出。南入廣漢白水。東南至江州入江。不見于氐道。然於氐道言《禹貢》瀁水所出。東至武都爲漢。正釋經嶓冢導瀁,東流爲漢。明氐道亦得有嶓冢山。是山峯岫延長。西,氐道皆其盤迴之地。準之地望。氐道當在西縣東。志已于西縣著嶓冢山。氐道例不重出。《水經》言瀁水出隴西氐道嶓冢山。郭景純《山海經》注亦言嶓冢在武都氐道縣南。可與《漢志》互明。西漢水,鄭書注以爲《禹貢》梁州之潛。以上受漢別。故得西漢水之稱。後乃倂其上流出嶓冢者名之爲西漢水矣。玉裁謂金氏之言,可爲異說折衷。許云出隴西氐道至武都爲漢水。許非用班志而與志同。皆釋《尙書》禹時漢源也。不言嶓冢山者,言氐道而嶓冢在其中。與志同也。武都者,漢武都郡之武都縣。今甘肅鞏昌府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。城東南有漢武都故城。
从水。羕聲。
段注余亮切。十部。按《韓詩》江之漾矣。以爲羕之假借。
古文从養。
段注漾者,小篆。瀁者,壁中古文如是。今《尙書》作漾者,漢人以篆文改古文也。《漢書》作養者,今文《尙書》用假借字也。《史記》作瀁,葢亦本作養而或加之水旁。因合乎古文。《淮南書》作洋。高誘曰:洋或作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