啟
国语辞典解释
啟
qǐ详细解释
动
1.打开、展开。
《书经 · 金縢》:“启籥见书。”《左传 · 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门启而入,枕尸股而哭。”宋 · 刘克庄《苦寒行》:“长安城中多热官,朱门日高未启关。”
开启、启齿。
2.开导、教导。
《论语 · 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启发、启蒙。
3.动身、开始。
启程、启行、启动。
4.陈述、告诉。
《乐府诗集 · 卷七三 · 杂曲歌辞十三 · 古辞 · 焦仲卿妻》:“府吏得闻之,堂上启阿母。”唐 · 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是用托短章,愿自陈启。”
启禀、启奏。
5.开辟、开拓。
《南史 · 卷一 · 宋武帝本纪》:“编户岁滋,疆宇日启。”《文选 · 潘勗 · 册魏公九锡文》:“大启南阳,世作盟主。”
名
1.古代称官信为“啟”,今用来通称书信。
小启、谢启。
2.人名。夏禹之子。禹曾让位于益,但人民怀念禹的功绩,乃拥戴启继位,开君主世袭之风。
3.姓。如五代十国时后燕有启仑。
两岸词典解释
啟
qǐ详细解释
1.打开;展开。
开启、启封、启齿。
2.开导;教(ㄐ丨ㄠˋ jiào)授。
启发、启蒙、启迪。
3.开始;动身出发。
启用、启程、启航、启行。
4.陈述;秉告。
启禀、启奏。
5.古代的官信,今泛指书信。
小启、谢启。
6.书信用语。用在信封上收信人称谓之后,指由某人收取、拆封;用在信件正文末尾署名之后,表示此信由某人或以某人名义所说、所写。
亲启、敬启。
7.姓。
外语翻译
- open; begin
- anfangen, beginnen , anfangen, eröffnen
- ouvrir, expliquer, instruire, informer, faire connaître, commenc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康禮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遣禮切;《正韻》:祛禮切,𡘋音棨。《說文》:開也。从戶、从口。《玉篇》:《書》曰启明,本亦作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天》:明星謂之启明。【註】太白星也。晨見東方爲启明,昏見西方爲太白。〇【按】《詩・小雅》作啟明。
注解
〔启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启〕字拼音是qǐ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戶、口,五行属木。
〔启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户,从口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手( 又 ),右边是户( 单扇门 );用手开门,即开启的意思。后繁化加“口”,或省去手( 又 )而成“启”。金文又加“攴”( pū )成“啓”。现简化为“启”。本义是开,打开。
〔启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ǐ] ⑴ 打开⑵ 开始⑶ 开导⑷ 陈述⑸ 书信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康禮切頁碼第97頁,第1字續丁孫
啟
異體啓、啓
敎也。从攴启聲。《論語》曰:「不憤不啟。」
附注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》:「愚謂當解為从口,𢼄聲。蓋教者必以言,故字从口。教者發人之蒙,開人之智,與啟戶事相類,故字从𢼄聲,兼受𢼄字義也。」按:甲骨文有「𢼄」字,像以手開戶之形。「啟」即「𢼄」之孳乳字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溪禰反頁碼第259頁,第2行,第1字述
教也。從攴启聲。《論語》曰:「不憤不啓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啓發教道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康禮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487頁,第2字許惟賢第218頁,第6字
教也。从攴。启聲。
段注康禮切。十五部。
《論語》曰:不憤不啟。
段注《述而》篇文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作從又、戶,表以手開門之意。引申為開啟、開發之後。字形分化為從口、聲,表示以言語啟發教導。金文改從又為從攴作啟字,強化教導訓誡之意。戰國文字、篆文、隸書、楷書承金文字形而來。《說文》以启為開門之意,又以啟字「從攴、启聲」,其說不可從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