鹵
意思解释
鹵卤
lǔ基本解释
①鹽鹼地。
②古指鹽。也稱鹽鹵。
③通“魯”,魯莽。
④通“櫓”,大盾。
⑤通“虜”,掠奪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鹽罐(或鹽池)中有鹽形。本義:鹽鹼地。
2.同本義。
晉荀吳帥師敗 狄於 大鹵。 表淳鹵,數疆潦。 鹵中草木白。
鹵田(鹽田);鹵莽(荒地上的野草);鹵瀉(含鹽鹼的土壤);鹵地(鹽鹼地)
alkaline soil;
3.天然生成的鹽稱爲“鹵”。泛指食鹽。
山東食海鹽, 山西食鹽鹵。 夷狄曰大鹵。
鹵池(鹹水湖);鹵桶(鹽場盛水的木桶);鹵脈(地下鹵水的脈系);鹵汁(鹽汁);鹵味(鹵水之味);鹵煙(熬煮鹵水時冒出的煙)
salt;
4.鹵素,氟、氯、溴、碘和砹五個元素的任一個,爲週期表的ⅦA族的元素,自由狀態時它們通常以雙原子存在 。
鹵族;鹵化
halogen;
名词
◎通“櫓”。大盾。
伏屍百萬,流血漂鹵。
鹵楯(大盾)
big shield;
動
◎抄掠。通“擄”。
毋得掠鹵。 鹵御物。 有出掠虜者。 所過勿得鹵掠。
鹵掠(劫奪別人的財物。同擄掠);鹵獲(虜掠而獲得。也指襲擊所得。同擄獲)
rob;
形容词
◎笨;遲鈍。通“魯”。
才操鹵鈍。 鹵純者醒悟。
鹵鈍(愚魯遲鈍。同魯鈍);鹵人(莽漢)
stupid;
国语辞典解释
鹵卤
lǔ详细解释
名
1.具有碱性,不适宜耕种的土地。
《说文解字 · 卤部》:“卤,西方咸地也。”
2.自然生成的盐。
《说文解字 · 盐部》:“盐,卤也。天生曰卤,人生曰盐。”《史记 · 卷一二九 · 货殖传》:“山东食海盐,山西食盐卤。”
3.大盾。
《战国策 · 中山策》:“大破二国之军,流血漂卤。”《文选 · 左思 · 吴都赋》:“干卤殳鋋。”李善注引刘逵曰:“干、卤,皆楯也。”
4.姓。如汉代有卤公孺。
5.二一四部首之一。
形
1.粗率、直率。
《庄子 · 则阳》:“君为政焉勿卤莽,治民焉勿灭裂。”
粗卤。
2.愚钝、笨拙。
《文选 · 刘桢 · 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之四》:“小臣信顽卤,僶俛安能追!”《抱朴子 · 外篇 · 勖学》:“经术深则高才者洞达,卤钝者醒悟。”
动
◎掠夺、强取。
《史记 · 卷一〇六 · 吴王濞传》:“今卬等又重逆无道,烧宗庙,卤御物,朕甚痛之。”裴骃集解引如淳曰:“卤,抄掠也。”《汉书 · 卷六九 · 赵充国传》:“卤马牛羊十万余头,车四千余两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saline soil; natural salt, rock
- grob, derb (S), Salz (S), Lu (Eig, Fam), Radikal Nr. 197 = Salz, Lauge (S)
- salé, saumâtre, am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郎古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籠五切,𡘋音魯。《說文》:西方鹹地也。東方謂之㡿,西方謂之鹵。《廣韻》:鹽澤也。天生曰鹵,人造曰鹽。《書・洪範》〔疏〕:水性本甘,久浸其地,變而爲鹵。《易・說卦》:兌爲剛鹵。
义又,淳鹵。《左傳・襄二十五年》:楚子木使表淳鹵。【註】淳鹵,埆薄之地,表異輕其賦稅。
义又,地名。《春秋・昭元年》:晉荀吳帥師敗狄于大鹵。【註】大鹵,太原晉陽縣。又,《前漢・地理志》:安定郡鹵縣。又,代郡鹵成縣。
义又,鹵簿。《漢官儀》:天子車駕次第,謂之鹵簿。兵衞以甲盾居外爲前導,皆著之簿,故曰鹵簿。
义又,鹵莽,輕脫苟且也。《莊子・則陽篇》:昔予爲禾耕而鹵莽之,則其實亦鹵莽而報。
义又,香草名。《爾雅・釋草》:杜,土鹵。【註】杜衡也,似葵而香。【疏】杜,一名土鹵。
义又,《廣雅》:鹵,薰也。
义又,通櫓,大盾也。《前漢・項籍傳》:流血漂鹵。【註】鹵,盾也。左思〈吳都賦〉:干鹵殳鋌。
义又,通攄㊟〔攄應為擄形誤。參頁385「擄」字註〕,𢯱獲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鹵,奪也。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⽏得掠鹵。又,〈衞靑傳〉:車輜畜產畢收爲鹵。
义又,姓。《史記・游俠傳》:太原鹵公孺。
又,《字彙》:龍都切,音爐 —— 同「鑪」。《道樞》:𤣥和子曰:鼎、鹵,天地之象也。【註】鹵,爐也。《釋名》:地不生物曰鹵。鹵,爐也,如爐火處也。
考證
《說文》西方鹹地也。東方謂之𠩋。
謹照原文𠩋字改㡿字。
又通攄。𢯱獲也。
謹照原文攄字改擄字。
注解
〔鹵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下,康熙部首是鹵部。
〔鹵〕字拼音是lǔ,独体字。
〔鹵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金文字形,象鹽罐( 或鹽池 )中有鹽形。本义是鹽鹼地。
〔鹵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ǔ] ⑴ 鹽鹼地。⑵ 古指鹽。也稱鹽鹵。⑶ 通“魯”,魯莽。⑷ 通“櫓”,大盾。⑸ 通“虜”,掠奪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郞古切頁碼第395頁,第5字續丁孫
鹵
西方鹹地也。从卤省,象鹽形。安定有鹵縣。東方謂之㡿,西方謂之鹵。凡鹵之屬皆从鹵。
附注戴侗《六書故》:「鹵,內象鹽,外象盛鹵器,與卣同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勒古反頁碼第950頁,第7行,第1字述
㢴方鹹地也。從㢴省。𱕻象鹽形。安定有鹵縣。東方謂之㡿,㢴方謂之鹵。凡鹵之屬,皆從鹵。
鍇注臣鍇按:《史記》曰:「大抵東方食鹽㡿,㢴方食鹽鹵。」《春秋左傳》:「晉有大鹵之地。」安定在晉也。《爾雅》注:「齊有海濱廣斥也。」又,河東解縣鹽池有印鹽,方如印齒文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郎古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341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18頁,第1字
西方鹹地也。从㢴省。
段注省字衍。此承上文《㢴部》从㢴之籒文也。謂卤也。
囗象鹽形。
段注大徐本無囗。小徐譌作𡇒。凡旣从某而又象其形,謂之合體之象形。多不成字。其成字者,則會意也。轉寫者以其不成字而刪之。致文理不可讀。皆當依此補之。合體象形,有半成字不成字者。如鹵从卤,而又以囗象之是也。有㒳不成字者。如㢴以弓象鳥,以囪象巢是也。鹵郎古切。五部。
安定有鹵縣。
段注《地理志》。安定郡鹵縣。
東方謂之㡿。西方謂之鹵。
段注《禹貢》。靑州,海濱廣厈。謂東方也。安定有鹵縣,謂西方也。大史公曰:山東食海鹽。山西食鹽鹵。然對文則分析。𢽳文則不拘。鹹地僅產鹽。引申之,《春秋經》大原亦曰大鹵。《釋名》。地不生物曰鹵。
凡鹵之屬皆从鹵。
白话解释
鹵,西方的盐鹹地。字形采用省略了“米”字的“鹵”作边旁,里面的“米”像盐粒的形状。安定郡有一个县叫“鹵县”。东方叫盐鹹 地叫“”,西方则叫作“鹵”。所有与鹵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鹵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、
二例,外像鳥巢、內像鹽粒之形。以鳥巢為形,是取義《說文》所謂「日在西方而鳥棲」,故引申為西方之西。復在巢內增以鹽粒,正可表西方鹹地的意思。金文之
,承自甲文之形,甚為明顯。篆文作
,其中的卤是「
」字的籀文。
隸定為「西」。
、卤都上像鳥形,下像巢形,取義和甲文相同,作西方解。卤內增以鹽粒,適可表西方鹹地之義。鹵由象形卤加實象鹽粒而成。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