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至
拼音sān zhì
注音ㄙㄢ ㄓˋ
繁体三至
词语解释
三至[ sān zhì ]
⒈ 三条原则;三项法则。
⒉ 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曾子母曰:'曾参杀人。'曾子之母曰:'吾子不杀人。'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'曾参杀人。'其母尚织自若也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'曾参杀人。'其母惧,投杼逾墙而走。”后以“三至”谓谣言多次传播,也会产生影响。
⒊ 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,使敌困惫。
引证解释
⒈ 三条原则;三项法则。
引《荀子·议兵》:“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,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,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,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,夫是之谓三至。”
杨倞 注:“至谓一守而不变。”
《大戴礼记·主言》:“曾子 问:‘敢问何谓三至?’ 孔子 曰:‘至礼不让而天下治,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説,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。’”
⒉ 后以“三至”谓谣言多次传播,也会产生影响。
引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费 人有与 曾子 同名族者而杀人,人告 曾子 母曰:‘ 曾参 杀人。’ 曾子 之母曰:‘吾子不杀人。’织自若。有顷焉,人又曰:‘ 曾参 杀人。’其母尚织自若也。顷之,一人又告之曰:‘ 曾参 杀人。’其母惧,投杼踰墙而走。”
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身非 曾参 而有三至之谗,恐见疑於当时矣。”
三国 魏 曹植 《当墙欲高行》:“谗言三至,慈母不亲。”
唐 元稹 《戒励风俗德音》:“语称訕上之非,律有慝名之禁,皆所以防三至之毁,重两造之明。”
明 张居正 《答司空雷古》:“幸逢英明之主,不揣绵力,欲一举而振之,乃以此致恨於羣小,流言不啻於三至矣。”
⒊ 谓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,使敌困惫。
引《管子·参患》:“故凡用兵之计,三惊当一至,三至当一军,三军当一战。”
石一参 今诠:“三至者,以游兵不时出入敌境,彼来则我退,彼退则我往,亟肆以疲之,多方以误之也。”
相关词语
- shì wǔ士伍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ì yuán四垣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ū huǎn舒缓
- shí xián时贤
- suì wēi遂威
- shí shú识熟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hēn tǎo申讨
- shù jí束棘
- shū miǎo殊邈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
- shì wěi世伪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uāng lín霜林
- shēng qì升气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- shí xiàng识相
- shěng yuē省约
- sī xì私系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ǎ xiù洒绣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hān méi山眉
- shī miù失谬
- sǒng jiàn竦健
- shī cè失策
- shōu shā收煞
- sī huà司化
- shēng cái生材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hū máng输芒
- shì yǒu势友
- sūn sūn孙孙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