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勘
拼音mó kān
注音ㄇㄛˊ ㄎㄢ
繁体磨勘
词语解释
磨勘[ mó kān ]
⒈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。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,分九等注入考状,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,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,称“磨勘”。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。
⒉ 科举时代对乡、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,称“磨勘”。
⒊ 查核。
⒋ 反复琢磨;钻研。
引证解释
⒈ 唐 宋 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。 唐 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,分九等注入考状,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,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,称“磨勘”。 宋 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。
引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庄宗纪五》:“戊午,詔应南郊行事官,并付三銓磨勘,优与处分。”
宋 范仲淹 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:“今文资三年一迁,武职五年一迁,谓之磨勘。”
宋 王明清 《挥麈后录》卷二:“唐 制,郊祀行庆,止进勋阶, 五代 肆赦,例迁官秩,本朝因之。 孙何、耿望 言其非制,定三年磨勘进秩之法。”
《续资治通鉴·宋真宗咸平四年》:“审官院初引对京官於 崇政殿,迁秩有差。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。”
⒉ 科举时代对乡、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,称“磨勘”。 清 陶福履 《常谈·磨勘》:“唐 开元 二十五年,礼部侍郎 姚亦 奏请应试进士等唱第讫,其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。此磨勘所由昉也。国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,始磨勘乡试硃墨卷。
引乾隆 元年,户部侍郎 李紱 奏请增派翰、詹、科、道官磨勘。”
⒊ 查核。
引《太平广记》卷三八〇引 唐 谷神子 《博异志·郑洁》:“或十日方一去,但云磨勘文案未毕,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,但拷问科决而已。”
宋 范仲淹 《再奏辩滕宗谅张亢》:“一面勘鞫干连人,并将已取到 庆州 钱帛文帐磨勘。”
⒋ 反复琢磨;钻研。
引明 李东阳 《麓堂诗话》:“但忆与 彭民望 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,不欲重用一字,已乃令亡弟 东山 细加磨勘,有一字乃復易之。”
明 高攀龙 《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》:“但子细磨勘,似説得稍阔。”
清 黄宗羲 《明儒学案·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》:“塘南 之学,八十年磨勘至此,可谓洞澈心境者矣。”
国语辞典
磨勘[ mó kān ]
⒈ 推求学理。
引清·黄宗羲《明儒学案·卷二〇·江右学王门案五·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》:「塘南之学,八十年磨勘至此,可谓洞彻心境者矣!」
⒉ 古时勘察官吏的成绩。
引唐·德宗〈磨勘内侍官结阶敕〉:「并结阶累勋阶者,并且当司磨勘,具衔奏来。」
⒊ 明、清科举时,对乡、会试卷,按例须进呈,派翰林院儒臣覆核,检查词句、书法是否符合规定,称为「磨勘」。见明·黄佐《翰林记·卷一一·评驳进呈试录》、清·孙承泽《天府广记·卷一七·礼部磨勘》。
相关词语
- méi tóu bù zhǎn眉头不展
- mǎo jìn er铆劲儿
- méi huā shí梅花石
- miǎn yù勉喻
- mì xiàng秘象
- mí àn迷暗
- mì cì密赐
- míng zuò冥坐
- mí xī迷奚
- mào jiè懋戒
- mí hào糜耗
- mín jiā民家
- mù gàn niǎo qī木干鸟栖
- mǐn zhì敏智
- mǎ chǎng马厂
- mò jiǎn末简
- mò fan磨烦
- mǎ kǎi马铠
- mài kē卖科
- mì jìng谧静
- mò sì zǐ suān没食子酸
- mù qún牧羣
- miàn shú面熟
- mò huì默会
- mó xiāo摹肖
- mí hún jú迷魂局
- mái liàn埋殓
- mǎn bù满布
- mìng bó命薄
- míng yuē名约
- mèn luàn闷乱
- měi xiáng美祥
- mén chā guān门插关
- mǎ hǎi máo马海毛
- mù lèi慕类
- míng xiū zhàn dào,àn dù chén cāng明修栈道,暗渡陈仓
- mà chā杩叉
- mài běn卖畚
- míng kè铭刻
- méi táo shèng没淘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