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石
拼音kè shí
注音ㄎㄜˋ ㄕˊ
繁体刻石
词语解释
刻石[ kè shí ]
⒈ 在石上雕刻。
⒉ 即石刻。指刻有文字、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。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、图画等。
引证解释
⒈ 在石上雕刻。
引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 东行郡县,上 邹嶧山。立石,与 鲁 诸儒生议,刻石颂 秦 德。”
唐 白居易 《蜀路石妇》诗:“后人高其节,刻石像妇形。”
清 龚自珍 《说刻石》:“古者刻石之事有九。”
李季 《菊花石》二:“林家湾 前柳成荫,柳下住着刻石人。”
⒉ 即石刻。指刻有文字、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。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、图画等。
引《南史·范云传》:“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,此文三句一韵,人多作两句读之,并不得韵。”
宋 何薳 《春渚纪闻·坡谷前身》:“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,所説不一。近见 陈安国 省干 云:山谷 自有刻石,记此事於 涪陵江 石间。”
叶圣陶 《记金华的两个岩洞》:“达夫 游记说内洞石壁上‘ 唐 宋 人的题名石刻很多,我所见到的,以 庆历 四年的刻石为最古’。”
国语辞典
刻石[ kè shí ]
⒈ 将文字或图案刻在碑碣、崖壁上。
引《史记·卷六·秦始皇本纪》:「刻石颂秦德,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。」
《后汉书·卷八·孝灵帝纪》:「诏诸儒正五经文字,刻石立于太学门外。」
⒉ 刻有文字、图象的碑碣。
引《南史·卷五七·范云传》:「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,此文三句一韵,人多作两句读之,并不得韵。」
相关词语
- kuā zuǐ夸嘴
- kāi zhào开照
- kuàng fèi旷废
- kè míng刻明
- kū shǒu枯守
- kǒng hè恐吓
- kuáng shì诳饰
- kāi xìn开信
- kū jīng jiū xīn刳精鉥心
- kàn pò hóng chén看破红尘
- kuǎn zhì款制
- kě qiāng渴羌
- kè zuò客坐
- kuò jī阔积
- kū qì枯碛
- kàn kè看客
- kuài jù鲙具
- kòu xiǎo xiǎo míng,kòu dà dà míng扣小小鸣,扣大大鸣
- kuò ěr廓尔
- kùn jiǎn困蹇
- kōng qì tiáo jié空气调节
- kōng xīn luó bó空心萝卜
- kào qín犒勤
- kūn chóng昆虫
- kǔ yǔ苦窳
- kāng huì康惠
- kuā zhú夸逐
- kōng qún空羣
- kǒu chuán口传
- kān kě堪可
- kào zhěn靠枕
- kù liè酷烈
- kāi chuán开船
- kuǎn wén款纹
- kǎo xuǎn考选
- kǎ xiě咯血
- kūn róng昆戎
- kuǎn zú款足
- kǎi ǎo铠袄
- kè guān客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