楷书
拼音kǎi shū
注音ㄎㄞˇ ㄕㄨ
繁体楷書
词性名词
词语解释
楷书[ kǎi shū ]
⒈ 汉字字体的一种,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,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。
英regular script;
引证解释
⒈ 汉 字书体之一种。又称正书、真书、正楷。由隶书演变而成。以形体方正,笔画平直,可作楷模,故名楷书。始于 东汉,通行至今。 唐 以前,楷书亦兼指八分书与隶书。
引《法书要录》卷七引 唐 张怀瓘 《书断·八分》:“﹝八分﹞本谓之楷书。楷者,法也,式也,模也。”
唐 白居易 《游悟真寺》诗:“素屏有楷书,墨色如新乾。”
明 瞿佑 《归田诗话·虞伯生草诏》:“﹝ 虞伯生 ﹞两目由是丧明,不復能楷书。”
章炳麟 《新方言·释言》:“今人言楷书,皆知其义为楷法。”
⒉ 指楷书吏。
引宋 沉括 《梦溪笔谈·故事二》:“中书检正官,不置吏人,每房给楷书一人録净而已。”
宋 马永卿 《嬾真子》卷一:“唐 秘书省吏凡六十七人,典书四人、楷书十人、令史四人、书令史九人。”
国语辞典
楷书[ kǎi shū ]
⒈ 一种汉字书体。初指笔画平直,端正工整的字体,唐宋以后专指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正体书法。与隶书的主要区别为省略尾部的挑笔。约起源于后汉,至魏完备成体,通行至今。
⒉ 以楷隶誊抄文字的官吏。起自晋代。
引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卷二·故事二》:「中书检正官不置吏人,每房给楷书一人,录净而已。」
相关词语
- kū qì枯碛
- kuò jī阔积
- kūn chóng昆虫
- kù liè酷烈
- kǎ xiě咯血
- kuā zuǐ夸嘴
- kuā zhú夸逐
- kǎi ǎo铠袄
- kǒng hè恐吓
- kǎo xuǎn考选
- kùn jiǎn困蹇
- kuǎn wén款纹
- kāng huì康惠
- kè míng刻明
- kuáng shì诳饰
- kào qín犒勤
- kǒu chuán口传
- kuài jù鲙具
- kuǎn zú款足
- kāi zhào开照
- kōng qì tiáo jié空气调节
- kū jīng jiū xīn刳精鉥心
- kuò ěr廓尔
- kǔ yǔ苦窳
- kān kě堪可
- kū shǒu枯守
- kào zhěn靠枕
- kōng xīn luó bó空心萝卜
- kàn kè看客
- kāi xìn开信
- kě qiāng渴羌
- kōng qún空羣
- kuǎn zhì款制
- kuàng fèi旷废
- kāi chuán开船
- kè zuò客坐
- kè guān客官
- kūn róng昆戎
- kòu xiǎo xiǎo míng,kòu dà dà míng扣小小鸣,扣大大鸣
- kàn pò hóng chén看破红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