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解释
鞭挞[ biān tà ]
⒈ 鞭打;驱使。
例受到他那种特有的决心的鞭挞。
英whip; flog lash; castigate;
引证解释
⒈ 鞭打。
引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怪神·世间多有亡人见神》:“鞭挞奴婢,皆得其过。”
唐 高适 《封丘作》诗:“拜迎长官心欲碎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”
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杨霁云》:“我想,这就是 菲洲 黑奴虽日受鞭挞,还能活下去的原因。”
⒉ 驾驭,征服。
引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论》:“太祖 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。”
宋 苏辙 《进御集表》:“﹝ 神宗 ﹞自初即位,经营百度,有纲纪海内,鞭挞四夷之志。”
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五:“故 吐蕃 赞普都之,以鞭挞四夷,抗衡上国。”
⒊ 犹驱送。
引唐 杜甫 《上水遣怀》诗之三:“蹉跎 陶唐 人,鞭挞日月久。”
仇兆鳌 注:“鞭挞日月,犹云驱送岁月。”
⒋ 抨击。
引鲁迅 《南腔北调集·“论语一年”》:“最猛烈的鞭挞了那主人们的是 萧伯纳。”
秦牧 《艺海拾贝·笑的力量》:“对剥削阶级贪婪愚蠢的讽刺,对他们的风习影响的嘲弄和鞭挞,状物传神的譬喻,智慧警辟的语言,句句都可以引起幽默感。”
⒌ 责罚;折磨。
引郁达夫 《薄奠》下:“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,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念头。”
华嘉 《寂寞》:“即使你躲进一个没有人烟的深谷,它的魔手还是要把你拖出来鞭挞。”
国语辞典
鞭挞[ biān tà ]
⒈ 用鞭子抽打。也作「鞭打」。
引《大宋宣和遗事·元集》:「今之官府,督取甚急,往往鞭挞人民取足,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。」
《三国演义·第八一回》:「帐上帐下,但有犯者即鞭挞之;多有鞭死者。」
近鞭打 扑打 扑挞 拷打
反爱抚
⒉ 驱遣。
引《三国志·卷一·魏书·武帝纪》:「太祖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。」
相关词语
- bù lǎo shào不老少
- bǔ suì卜岁
- bù gēn chí lùn不根持论
- bǎi zhōu zhī jié柏舟之节
- bǎo chuāng zì xuǎn宝窗自选
- bēi shé huàn yǐng杯蛇幻影
- bīng xī冰溪
- bù chǐ不齿
- bǎi mèi百媚
- bǎn yǐn阪尹
- bèi cháng jiān kǔ备尝艰苦
- bì nì嬖昵
- bīng chuān xué冰川学
- bái jiǎo白角
- bāo zhuāng包装
- bǎi fū xióng百夫雄
- biàn yǔ遍宇
- bān cáo班曹
- bái lù bì白鹿币
- bāo ké qiāng剥殻枪
- bèi ān qián备安钱
- bó pó伯婆
- bài guān xiǎo shuō稗官小说
- bǐ tè比特
- bīng jìng冰竞
- bō nà波那
- bì zhào碧照
- bàn lù fū qī半路夫妻
- bó bái襮白
- běn fǎ本法
- bì chéng cōng避乘骢
- bù fǎ gǔ bù xiū jīn不法古不修今
-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
- bù màn bù zhī不蔓不支
- bǎi shì摆饰
- bēi tòng yù jué悲痛欲绝
- běi shān北山
- bái shí xiān shēng白石先生
- biàn ān徧安
- bǐ cái笔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