梆子
拼音bāng zǐ
注音ㄅㄤ ㄗˇ
繁体梆子
词性名词
词语解释
梆子[ bāng zi ]
⒈ 见“梆 1 ”
⒉ 一种用开有纵长口的空心树干制成的打击乐器。
英slit drum;
⒊ 即“梆子腔。
英bangzi operas;
⒋ ”:河南梆子。
引证解释
⒈ 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。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。
引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那庄前庄后,庄东庄西,三四百 史 家庄户,听得梆子响,都拖枪拽棒,聚起三四百人,一齐都到 史家庄 上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二回:“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,吹得呜呜响,人来人往的脚步声,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,如何睡得着。”
巴金 《砂丁》一:“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,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。”
⒉ 打击乐器。用两根长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,两手各执其一,互击发音以按节拍。是梆子腔的伴奏乐器。
⒊ 指梆子腔。
引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九回:“无如老爷的天性又生来的合看戏这桩事不甚相近,甚么叫作宾白合套,切末排塲,平日一概不曾留过这番心,再讲不到梆子、二簧了。”
国语辞典
梆子[ bāng zi ]
⒈ 古代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响器,敲击时发出声响,用来召集群众、报警或巡夜打更。
引《水浒传·第二回》:「找庄上打起梆子,你众人可各执鎗棒,前来救应。」
《三国演义·第一一回》:「梆子响处,箭如骤雨射将来。」
⒉ 乐器名。由两根硬木棒组成。音响脆而坚实,为梆子戏的主要击节乐器。
⒊ 梆子腔的简称。参见「梆子腔」条。
例如:「陕西梆子」、「河南梆子」。
英语watchman's clapper, wooden clappers with bars of unequal length
法语bois sonore, instrument de bois évidé ou de bambou qu'on frappe pour indiquer les veilles, ou au théâtre pour marquer le rythme
相关词语
- bǎo chuāng zì xuǎn宝窗自选
- bì nì嬖昵
- bāo ké qiāng剥殻枪
- bù gēn chí lùn不根持论
- bì zhào碧照
- bái jiǎo白角
- bài guān xiǎo shuō稗官小说
- bǔ suì卜岁
- biàn yǔ遍宇
- bù lǎo shào不老少
- bǐ cái笔才
- bì chéng cōng避乘骢
- bǎi fū xióng百夫雄
- bīng jìng冰竞
- bái lù bì白鹿币
- bō nà波那
- bó bái襮白
- běn fǎ本法
- bàn lù fū qī半路夫妻
- bāo zhuāng包装
- běi shān北山
- bǎn yǐn阪尹
- bēi tòng yù jué悲痛欲绝
- bèi ān qián备安钱
- bǐ tè比特
- bù fǎ gǔ bù xiū jīn不法古不修今
- bù chǐ不齿
- bīng xī冰溪
- bèi cháng jiān kǔ备尝艰苦
- bēi shé huàn yǐng杯蛇幻影
- bīng chuān xué冰川学
-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
- bù màn bù zhī不蔓不支
- biàn ān徧安
- bǎi zhōu zhī jié柏舟之节
- bān cáo班曹
- bǎi mèi百媚
- bǎi shì摆饰
- bó pó伯婆
- bái shí xiān shēng白石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