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疏
拼音zhù shū
注音ㄓㄨˋ ㄕㄨ
繁体註疏
词语解释
注疏[ zhù shū ]
⒈ 古籍的“注”和“疏”的合称。
例《十三经注疏》
英notes and commentaries;
引证解释
⒈ 注和疏的并称。注,对经书字句的注解,又称传、笺、解、章句等;疏,对注的注解,又称义疏、正义、疏义等。注、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、语词意义、音读正讹、语法修辞,以及名物、典制、史实等。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,“注疏”之称始流行。
引唐 韩愈 《冬荐官殷侑状》:“前件官兼通三传,傍习诸经,注疏之外,自有所得……以臣所见,堪任御史、太常博士。”
宋 吴曾 《能改斋漫录·事始二》:“国史云:‘ 庆历 以前,学者尚文辞,多守章句注疏之学。’”
清 俞樾 《茶香室丛钞·舍注疏立异论》:“若舍注疏而立异论,不可輒许。”
郭沫若 《文艺论集·王阳明礼赞》:“儒家的精神、 孔子 的精神,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。”
⒉ 记述,记载。
引《三国志·蜀志·杨戏传》:“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,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,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。”
晋 袁宏 《<后汉纪>序》:“末吏区区,注疏而已,其所称美,止於事义。”
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。 宋 陈师道 《后山谈丛》卷一:“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,而不解义,正如学究诵註疏尔。”
明 庄元臣 《叔苴子》卷六:“註疏非不能解经也,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,则人之得之也不深。”
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陆中丞》:“公所著《切问斋丛书》,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,各分门类,其註疏尤详备。”
国语辞典
注疏[ zhù shù ]
⒈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「注疏」。
引唐·韩愈〈冬荐官殷侑状〉:「前件官兼通三传,傍习诸经,注疏之外,自有所得。」
宋·邢昺〈孝经注疏序〉:「奥旨微言,已备解乎注疏。」
相关词语
- zhòng xīng huán jí众星环极
- zhā zǐ查滓
- zuǒ xíng左行
- zhǎng zhí掌执
- zhòu niǎo噣鸟
- zǐ wài xiàn紫外线
- zào yáo shēng fēi造谣生非
- zǔ zǔ sūn sūn祖祖孙孙
- zhēng yī kǒu qì争一口气
- zhān zhūn邅迍
- zhōng zhí钟值
- 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这山望着那山高
- zòu míng奏明
- zōng gōng宗工
- zhī zhí祗直
- zhàn róng战容
- zǎo shù澡潄
- zhé jiǎn折简
- zāo gāo糟糕
- zhēn shuǎng贞爽
- zhēn shén甄神
- zhì wén制文
- zài jī再朞
- zì shì自释
- zhí yán zhèng jiàn直言正谏
- zhī jìn néng suǒ知尽能索
- zhēn zhì贞质
- zhōng líng忠灵
- zuò dà作大
- zuò fǎn作反
- zǐ mèi huā姊妹花
- zuì háo醉毫
- zhōng wài hé zī jīng yíng qǐ y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
- zhuì zhào缀兆
- zī huàn资宦
- zhèng zhī正支
- zhōng xiāo wǔ中宵舞
- zhì zé治择
- zhà yá炸牙
- zhuō sè拙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