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削
拼音bǐ xuē
注音ㄅ一ˇ ㄒㄩㄝ
繁体筆削
词语解释
笔削[ bǐ xuē ]
⒈ 敬称。请人修改文章。
例留情笔削,敦悦‘丘、坟’。——《晋书·皇甫谧传》
英improve; raise a literary composition to a better quality;
引证解释
⒈ 指著述。笔,书写记录;削,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。
引南朝 梁元帝 《<金楼子>序》:“夕望汤池,观仰月之势,朝瞻美气,眺非烟之色,替於笔削。”
宋 李纲 《雷阳与吴元中书》:“平时观书,偶有所得,随亦忘矣。唯笔削之,则説而不通必思,思而不得必考,沉思博考,心醉神开,然后得之。”
黄侃 《<新方言>后序》:“侃 也愚昧……不贤识小,所以参左笔削。”
⒉ 后因以“笔削”谓历史著作。
引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至於为《春秋》,笔则笔,削则削, 子夏 之徒不能赞一辞。”
《晋书·徐广等传论》:“习氏、徐氏 俱云笔削,彰善癉恶,以为惩劝。”
唐 刘知几 《史通·书事》:“於是以此三科,参诸五志,则史氏所载,庶几无闕,求诸笔削,何莫由斯?”
宋 王禹偁 《送牛冕序》:“游馆殿,专笔削,褒善贬恶,有 班 马 之辞焉。”
⒊ 特指《春秋》。
引隋 无名氏 《李元暨妻邓氏墓志》:“素王 笔削, 黄石 兵书,莫不悬穷显晦,暗鉴胜负。”
宋 顾文荐 《负暄杂录》:“韩文公 作《伯夷颂》,无一语及 武王,末后方云:‘虽然,微二子则乱臣贼子接跡於后世矣。’其罪 武王 如刀锯斧鉞之加,凛然可畏,而略不露锋芒,真得笔削之体者也。”
⒋ 谓对作品删改订正。
引宋 欧阳修 《免进五代史状》:“至於笔削旧史,褒贬前世,著为成法,臣岂敢当。”
宋 蔡絛 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三:“吾后见 鲁公 与 文正公 二父相与谈往事,则每云诗书盖多出 元泽 暨诸门弟子手,至若《周礼新义》实丞相亲为之笔削。”
明 尹直 《蹇斋琐缀录》:“国朝状元对策,皆经阁老笔削。”
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香港兴中会宣言附言》:“右为《香港兴中会宣言》,其措词与《檀香山兴中会宣言》相同,仅有字句之笔削而已。”
国语辞典
笔削[ bǐ xuè ]
⒈ 笔,记载。削,删除。古代用竹简记载文字,有所更改就用书刀刮削,所以称为「笔削」。语本后用作请人修改诗文的敬称。唐·韩愈〈读荀〉:「孔子删诗书,笔削春秋,合于道者著之,离于道者黜去之。」
引《史记·卷四七·孔子世家》:「至于为春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。」
《文选·任昉·王文宪集序》:「蓄笔削之刑,怀轻重之意。」
相关词语
- bǎi fū xióng百夫雄
- bǎi zhōu zhī jié柏舟之节
- bǎi mèi百媚
- bīng chuān xué冰川学
- bǐ tè比特
- bǐ cái笔才
- běi shān北山
- bó pó伯婆
- bàn lù fū qī半路夫妻
- běn fǎ本法
- bù gēn chí lùn不根持论
- bīng jìng冰竞
- bì zhào碧照
- bāo ké qiāng剥殻枪
- bái lù bì白鹿币
- bái shí xiān shēng白石先生
- bái jiǎo白角
- biàn ān徧安
- bēi tòng yù jué悲痛欲绝
- bì nì嬖昵
- bó bái襮白
- bō nà波那
- bì chéng cōng避乘骢
- bù lǎo shào不老少
- bù fǎ gǔ bù xiū jīn不法古不修今
- bǎo chuāng zì xuǎn宝窗自选
- bāo zhuāng包装
- bēi shé huàn yǐng杯蛇幻影
- bù màn bù zhī不蔓不支
- bài guān xiǎo shuō稗官小说
-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
- bīng xī冰溪
- biàn yǔ遍宇
- bèi cháng jiān kǔ备尝艰苦
- bān cáo班曹
- bǎn yǐn阪尹
- bù chǐ不齿
- bèi ān qián备安钱
- bǎi shì摆饰
- bǔ suì卜岁